2013-05-02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很好的,只是到了后面我觉得我不能忍受作者和玛丽和斯蒂法妮这些人的对待,特别是对玛丽的同情让我看到,这些人的人性缺失,以及自杀成瘾。
我不知道她怎么会自杀,会不会跟这次卑鄙的谈话有关,在野外活动俱乐部有自己的朋友,听说她还有男朋友了,那么我就没有责任去问她为什么不跟我说话了。都是各自精神的主人,这不是我的过错,不是吗? 因该不是这方面的压力,她那么聪明,才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自杀呢。
“我本该问有没有什么事情困扰着她,可是我们却疏远了,现在我们再也不会回到一起了,无论怎么样都不可能了。”夏洛特预期坚决的说:“不要责备你自己,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要别人来负责。
志说:这些都是作者对自己的嘲讽吧,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对的。

2014-3-13

时隔一年,再次看这本书一些笔记的时候,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这本400页的书,我花了大概两周中午的时间,在北馆看完的,当时看这本书的动机就是想了解一下其它大学的大学生是怎么过的。结果他给了一个让我大学不虚度的引信吧。慢慢的,他的经历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他那个压力巨大的学校环境下,作者用口气平稳的语气表达自己这四年经历的一切。
想去douban找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只有两三篇,结果还找到我自己之前写的了!
在像得了书中“精神病”的人一样,他们一直学习,如果想思考一下,为什么学习呢?嗯,不知道或者更好,就像几米的叠罗汉,不管一个人在叠罗汉的哪个位置,都有他自己的苦衷和无奈。
如果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本书里面的疯子放到mit去学习也还是不错的选择。
整本书以流水的方式写完了自己的4年,用这4年,作者完成了自己的升华,算是reborn吧。
基本比较有趣的章节:

佩珀与两位电子工程系和物理系的学生代表MIT对阵伯克利大学,通过合理的测试和推理,找出一台“永动机”的运转和能量流动方式,证明它不是永动机。
佩珀在研究生楼做勤工助学,和楼上面的那些人的交流,从开始大家都仇视,缓和,沟通,和解,最后安然的解决了相关的问题。
其实还有佩珀和玛丽聊天喝咖啡的对话也很好,至少是作者对自己当时的一个美好回忆。